第一次見到劉興會是在她的辦公室,她給我的印象是知性、熱情、干練。而在接下來僅僅三十分鐘后的時間里,她的另一面就飛快地顯現(xiàn)出來。
2019年7月11日下午3點,我與劉興會約定在她工作的四川大學華西二醫(yī)院約談關于訪拍她的日程安排。見面后我們溝通順暢,不到半個小時,我對她的基本情況及工作規(guī)律已有了大概的了解,我很快制定出訪拍方案并約定好時間。我們正式訪拍將在7月16日開始。談話一結束,劉興會老師就要開始忙她的工作了,這天下午,我事先帶著相機,看到她就要投入工作狀態(tài),我趁機提出想立馬進行跟拍。她稍微猶豫了一下就答應了。7月11號下午三點半,劉興會跨出了她的辦公室然后直奔護士站,在那里她對見到的第一位來咨詢的產婦進行了輔導,而后召集各級醫(yī)生們對這位產婦的情況進行簡短的分析總結,之后就帶著醫(yī)生們在產科住院部逐一開始查病房。從一間病房到另一間病房,在每個孕產婦床前,她都仔細詢問了情況,給在場的年輕醫(yī)生做了病歷分析,并針對每個不同的孕產婦指導醫(yī)護人員按各自的情況分別護理和照顧;從一間病房到另一間病房,她健步如飛,每次跟她轉一次病房,我都必須小跑著才能站到她前面找到拍攝的機位。查完房,她又馬不停蹄來到秘書辦公室,與秘書商議院部發(fā)稿措詞,然后是電話短會、與屬下商談當周的會議人選和日程......直到下午六點半,她還在給她的屬下布置工作,短短的三個小時,我看到了劉興會整個工作狀況:她就像一只鉚足了勁的陀螺,不停地旋轉。正如劉興會教授所說的“接生是一個簡單的工作,但是分娩這件事,實際上蘊藏著母兒兩條生命巨大的風險,這個風險瞬息萬變,隨時隨地地威脅到母兒的生命”“全世界的孕產婦死亡,其中有一半死亡就在分娩這一塊,雖然我們寫的是普通產科,但它一點兒也不普通,因為它是關系到兩條生命”在臨床上遇見諸如大出血之類的癥狀,對醫(yī)生的判斷應急和決斷能力要求特別高,這樣一個關乎兩條生命生死攸關的時刻,不雷厲風行又怎么行呢?!看著她忙忙碌碌的身影,我從心里贊嘆:好一個風一樣的女子。
劉興會,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,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(yī)院產科科主任,中華醫(yī)學會圍產醫(yī)學分會主任委員。國家首批臨床重點?茙ь^人,獲得首屆國家名醫(yī)高峰論壇“國之名醫(yī)·優(yōu)秀風范”稱號。她是全國三八紅旗手,她還是四川大學優(yōu)秀黨員和優(yōu)秀教師。她為了降低中國孕產婦死亡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,開展了多項產科出血及危重癥的臨床系列研究,制定了30余項指南規(guī)范,在全國進行了300余場巡回講座,開展了大規(guī)模產科危重癥診治以及產科適宜技術的技術培訓和演練,使2017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較2001年下降了兩倍,使產后出血造成的孕產婦死亡率下降了80%。劉興會教授還主持國家十三五課題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、省部級30余項科研課題,發(fā)表論文310篇,獲得全國及省市級科研成果7項,主編及參編專著40部,其中主編及副主編專著《助產》、《難產》、《實用產科手術學》、《婦產科醫(yī)生手冊》等13部,參編專著27部。培養(yǎng)碩士、博士研究生40余名。劉興會教授還是一個熱心公益,大愛無疆的人,她曾數(shù)次往返地震災區(qū)進行救援,并為災區(qū)提供再生育咨詢、圍產期保健等服務,尤其為“地震女孩”魏玲進行精心手術并保駕護航,保證了母子平安。她數(shù)百次到偏遠地區(qū)對基層醫(yī)生進行培訓、手把手帶教;通過電視、網絡、報紙、義診、咨詢等形式多次參加公益活動,為廣大孕產婦提供健康支持。
7月16日這天,我如約來到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(yī)院產科,我將在這一天對劉興會進行一整天的跟拍。上午是劉老師門診時間,整整一個上午,我大概統(tǒng)計了一下,她的門診病人有70個以上,這期間,她除了偶爾喝了幾口水,一次門診室沒出,一趟廁所沒上!門診中的一個小插曲令我很意外也很感動。大概10點過進來一個孕婦,劉老師與她相談親切,在問及她的生活現(xiàn)狀的時候,我得知原來這位孕婦是劉老師的學生,劉老師關切的詢問了她的生活和經濟情況,叮囑她要好好愛護身體,保持營養(yǎng)和體重,并主動提出支助這位學生8000元生活費。我后來從資料中查到,劉興會不僅僅資助了這一名學生,實際上她每年都在定期資助貧困病人、貧困學生。在劉興會身上,我看到了令人動容的大愛無疆精神!
劉興會一天的工作完全是超負荷在運行。午餐時間,本該是劉老師休息的半小時,在這半小時里,她卻還忙著看文件、簽字......而在下午,還有兩臺剖宮產手術在等著她。午餐后她拖著疲憊的身體正打算稍事休息,一個醫(yī)護人員小小的失誤又讓她頓時嚴肅起來,她連忙召集相關醫(yī)生召開短會并讓秘書做好記錄以防止遺忘再次出錯。
下午,我隨著劉興會老師來到產房拍攝她手術中的工作狀態(tài)。只見她在手術臺上態(tài)度從容,手法嫻熟、迅捷,切口、止血、取出孩子、縫合......嬰兒在呱呱墜地大聲啼哭之后剛剛安靜地睡著了,劉興會快速走到手術室一頭,在我以為她就要結束下午手術的時候,只見她說時遲那時快,在另一名醫(yī)生的幫助下,舞蹈般地旋轉著脫下手術服,旋即換上另一套手術服,再次以風一般的速度用腳勾開隔壁手術室門,又以我眼花繚亂的動作站到另一臺手術臺邊,抄起手術刀,開始了第二臺剖宮產手術,隨著嬰兒的啼哭,一個小生命再次誕生,我再一次以為手術就要結束的時候,劉興會又返回手術臺,原來,這位產婦剖腹產下了兩個女嬰!而當產婦還沉浸在幸福之中,我也專注于看到兩個孩子以及產婦幸福與孩子親吻的時刻,劉興會老師又已經快速沖到更衣室迅速脫掉手術服,等我反應過來跟過去時,她已經轉身離去,我上氣不接下氣一路問著跑了三層樓道尋找她的身影時,劉興會已經又查完產科三層樓的房,準備接著開始病例討論工作會議了。7月16日這個下午,這個女子如風般的工作狀態(tài)次再次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。
作為一名國家首批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,每年數(shù)十次下基層培訓基層醫(yī)生已是常態(tài)。我在她的辦公室看到一本臺歷,上面密密麻麻鉤圈著工作日程,其中7月里就有幾次下基層輔導培訓任務。和劉興會老師約好,我決定在最近的一次下基層活動中跟著她去一次。7月20日這一天下午,我第三次來到她的辦公室等候與她一同前往革命老區(qū)巴中進行下基層培訓活動。出發(fā)前的10來分鐘的空檔,我和劉興會老師談起了她和她的華西情緣。劉興會深情地講起她們那一代人開挖華西(現(xiàn)四川大學華西校區(qū))荷花池、講起她的研究生導師樂以成、張光玗,講起老一輩華西人的奉獻精神。講到張光玗,劉興會滿眼都是驕傲和深情,她說直到現(xiàn)在,她們一直保持密切聯(lián)系,有時候老人會連續(xù)打一個小時電話來關心劉興會現(xiàn)在的工作和生活狀態(tài),如果有一段時間劉興會沒有學術論文發(fā)表,她還會來提醒如今已是學術界權威的劉興會不要疏忽了學術的發(fā)展(張光玗是華西醫(yī)科大學婦產科學教授,圍產醫(yī)學研究中心主任,《中華婦產科雜志》編委,《實用婦產科》雜志副主編,中華婦產科學會暨婦女保健學會委員,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,四川省委副主委,成都市政協(xié)委員等。她所做的“胎監(jiān)”科研項目,至今全世界都在運用)。
巴中三天的跟隨拍攝,我對劉興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。她在巴中受到當?shù)蒯t(yī)護人員深刻的愛戴和對她學術上深深的敬仰幾乎無處不在:在巴中市中心醫(yī)院,她的到來令醫(yī)院的醫(yī)生們歡欣鼓舞,她給當?shù)蒯t(yī)生上的一堂小小的疑難癥狀分析課更讓大家爭相記錄,她深入基層帶領當?shù)蒯t(yī)生查視病房,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現(xiàn)場實踐課;在“產科規(guī)范化診治及適宜技術培訓班(基層課)”上時不時傳來會心的笑聲。
而就在這次下基層培訓中,作為四川大學優(yōu)秀共產黨員的劉興會,還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到“將帥烈士陵園”緬懷革命先烈,在黨旗前舉行再宣誓儀式。
五天三次的采訪過得很快,這幾天的訪拍,我真切的感受到劉興會實在是太忙了,忙到她把生活擠占到很小的空間,但是從她收拾得大方得體的波浪形頭發(fā)中,從她下班換上的紅色外衣中我依然看到她身上那種女性的柔美。在跟隨劉興會在巴中下基層的一天傍晚,我與他們同行的醫(yī)生導師班子有一次小小地散步,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,劉興會在人行道逆光中行走。看著她陽光燦爛、自信、知性而美麗的笑臉,我禁不住舉起相機拍下這一瞬間。攝影/撰文 中國女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 沈丹
沈丹,中國女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中國攝影著作權協(xié)會會員,中國藝術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四川省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四川省女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四川省藝術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成都市攝影藝術家協(xié)會會員,成都市民族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CLATIA經典會簽約攝影師,攝影之都十佳攝影師及簽約攝影師。
多年來專注于攝影,在網絡媒體以及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批準的有刊號紙媒發(fā)表作品以及攝影作品。作品《大地震-組照》《桃之夭夭》《臧家母女》《藏式下午茶》《學飛》《花的嫁紗》《花田騎游》等作品參加不同影展,其中部分作品及組照入選不同畫冊。作品《桃之夭夭》《西村之夜》等參與宣傳都市形象,并入選《影像成都》《國家中心城市-活力成都》畫冊。
近年來從未間斷攝影以及相關領域學習,參加過“中國攝影家協(xié)會省級會員提升班”學習、中國攝影雜志社舉辦的攝影研修班學習、成都市文聯(lián)選送的文藝骨干到復旦大學集中培訓學習等。同時師從中國攝影前輩、中國攝影評論家,更進一步拓寬攝影視野以及技巧。這些年從未間斷攝影采風,并對選題進行長期跟蹤,以期形成更加完整的人文拍攝專題系列作品。